筆者最近在準備兩場五月底在金門的講座,內容是有關「非暴力溝通:愛的語言與親密關係—我要好好說說話」因為和親密關係有關,教導年輕族群,如何好好說說話,我發現,用在中年夫妻,中老年父母與親子之間,一樣很好用,也很實惠,閱讀這本好書,覺得非常感動,想和讀者們及粉絲分享,希望能促進家庭溝通更為柔和,柔軟,同理心,及不會暴力及傷人。以下是所節錄的部分內容:
非暴力溝通:愛的語言
- 真心的付出/025
(Giving From the Heart,讓愛融入生活) - 阻礙善意的溝通方式/041
(Communication That Blocks Compassion,是什麼蒙蔽了愛?) - 觀察而不評論/053
(Observing Without Evaluating,區分觀察和評論) - 辨識並表達你的感受/069
(Identifying and Expressing Feelings,體會和表達感受) - 為自身的感受負責/083
(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Our Feelings,感受的根源) - 提出有益生命的請求/105
(Requesting That Which Would Enrich Life,請求幫助) - 以同理心聆聽/133
(Receiving Empathically,用全身心傾聽) - 第八章 同理的力量/157
(The Power of Empathy,傾聽的力量) - 用愛與自我連結/175
(Connecting Compassionately With Ourselves,愛惜自己) - 充分表達怒氣/189
(Expressing Anger Fully,充分表達憤怒) - 化解衝突、調停紛爭/211
(Conflict Resolution and Mediation) - 採用保護性的強制手段/239
(The Protective Use of Force,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) - 解放自我、幫助他人/251
(Liberating Ourselves and Counseling Others,重獲生活的熱情) - 第十四章 以非暴力溝通表達讚賞與感激/267
(Expressing Appreciation in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,表達感激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- 4個步驟以善意的語言與他人互動
- (事實)直接連結到自己的期望並總結出主觀詮釋。這樣的缺點忽略了不同面向的可能性也無助於溝通。例如:把孩子考試成績不好詮釋成不認真學習。但是孩子是否真得不想認真學習,還是遇到了困難?在溝通一開始給孩子貼上不認真的標籤,又怎麼會有良好的溝通呢?因此,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是要區分客觀事實和主觀詮釋的不同,儘可能客觀地陳述自己所看到的人與事不做任何判斷。
-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正好展示了我們和自己感受的疏離
- (心理的情緒和身體的感覺)。過份被強調正確的思考方式 (但正確的思考方式則是由那些有身份地位的人所決定的)。然而感受是進入自己內在,了解自己需求的第一步。不帶批判,平和地說出自己的感受(而不是看法、觀點)能讓對方更能理解,同理我們的需要。
- 一個人說「你從不理解我」,他實際上是渴望得到理解。如果太太說「這個星期你每天都工作到很晚,你喜歡工作,不喜歡我」,那正好反映了她看重親密關係。
- , 大多數人並不習慣從需要的角度來考慮問題。書中一位太太提出需求的例子
- , 而不是”不做”什麼
- (她不希望先生花太多的時間在工作上),但沒有說清楚她想要什麼(多一些時間陪伴孩子)。導致得到了不是自己想要的結果。
- 3個星期後,他和我說,他已經報名參加高爾夫球比賽。」
- 因此儘量避免使用抽象,概念性的詞語。
- 明確的要求
- 在…這件事情上,我希望你能讓我自己做決定
- 我希望你能自己完成作業,並且晚上九點前上床睡覺
- 我希望我們每週至少能有三天一起吃晚餐
- 4個步驟:基於善意說出我們看到的事實,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,用正向、明確的語言,平和的說出自己的請求。過程中積極的傾聽對方,同理對方的處境。甚至告訴他們,我不希望他勉強答應他們不願意做的事。
- A這件事,我的感受是B,我的需求是C,你能否願意D……?
- 1 – 為自己負責
- (1)責怪自己 (2)責怪他人 (3)覺察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(4)覺察對方負面訊息中隱含的感受和需要。非暴力溝通實踐者首先會專注在客觀事實和自己的感受與需求(第3種應對方式),最後以善意的對話向對方提出請求。並在對話過程中,覺察對方的需求(第4種應對方式)。要能做到這個境界,關鍵在於非暴力溝通實踐者認知到自己能為自己負責。
- (決定)負責
- (行為)不會被過去的某件事,(先天的)基因,(後天的)環境,甚至情緒所決定。我們是不是有過這樣的對話呢?
- 因為有家庭要養,所以我不得不接受不喜歡的工作
- 是我老闆叫我欺騙顧客的,所以我只能照做了
- 我打他是因為他的表現讓我太生氣了
- 即會發現其實我們都有選擇:
- 為自己負責
- , 所以我不得不接受不喜歡的工作 我選擇授受這個工作, 因為我想要有更高的收人讓家人過好的生活
- , 所以我只能照做了 我選擇欺騙客人, 因為我想和老闆和協相處
- 我選擇打他, 因為我想要他為自己行為付出代價
- (情緒)負責
- (期望)導致。例如:他們取消了合同,我很生氣。 這是把自己的情緒歸咎於別人的行為 (把生氣的歸因給外部的剌激)。但深入探究即可發現生氣的原因來自於自己未被滿足的期待 (期望對方是負責任的)。如果能使用『我覺得…, 因為我…』句型,能讓自己進一步覺察自己的需求,並意識到自己應負的責任。
- 為自己情緒負責
- , 我很生氣 他們取消了合同, 我覺得很生氣, 因為我認為他們這樣很不負責任
- , 我很失望 你昨晚沒有來, 我覺得很失望, 因為我很想和你談談我最近困擾的事情
- , 我很難過 我的生日你沒有打電話給我, 我覺得很難過. 因為我希望你在乎我.
- 2 – 掙脫情感的束縳
- 然而在掙脫情感的束縳的過程中,通常會經歷三個階段,最後才得以自由。這三個階段是:
- 第一階段-情感的奴隸:認為自己應該為他人的感受負責。
- 第二階段-張牙舞爪:已清楚無需為他人情緒負責。但是未學習如何回應對方的需要。
- 第三階段-掙脫情感的束縳:我們學會用善意(而非恐懼, 歉疚)回應他人的需要,並得以實現自我,成全對方和自己。我們會為自己的意向和行為負起全部責任,但不為對方感受負責。同時也明白不會以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。
- 面對未被滿足的需求,雖然我們會感到遺憾、惋惜,但是仍能用豐富的眼光看待自己。一個是做了某件事(不完美或是犯錯)的自己,另一個是懷抱著期待的自己。轉化自我批評,對自己抱持敬意和慈悲,讓自己朝想要的方式前進。
- 當足夠清楚自己的需要,並且只做那些能夠滿足自己的需要,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情,不再為了責任感、外在的酬勞或避免罪惡感,歉疚感或懲罰去做任何事情。如果我們在做那些無趣的事情時,能把自己的心態從我不得不做,調整成我選擇要做,我們將會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樂趣,並且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。
- Stephen Covey)
參考資料(文章來源):
1. 書籍:非暴力溝通:愛的語言(全新增訂版)
Nonviolent Communication: A Language of Life (3rd Edition)
作者: 馬歇爾.盧森堡
譯者: 蕭寶森
出版社:光啟文化
出版日期:2019/08/01
2. 閱讀與思考https://yu-wenhao.com/%E9%9D%9E%E6%9A%B4%E5%8A%9B%E6%BA%9D%E9%80%9A/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