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心理師的眼光看社群網路對心理健康的影響

從心理師的眼光看社群網路對心理健康的影響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暖心全人諮商中心/楊聰才診所心衛中心 文/呂佳珍諮商心理師

 

    今天一位年輕小姐個案來找我,跟我描述心理上種種的問題,說為什麼在臉書上看到自己的同事、朋友、同學,都過得比她過得好?這位年輕女子,時髦的打扮,年輕又優雅,還擔任公職,年收入超過60-70萬,卻面露憂愁的對我訴說她的苦惱。我靜靜地望著她,心裡想的是在這個年輕一代畢業基本薪只有22K的年代,能夠在公家機關擔任公職,又是鐵飯碗,可以吃一輩子,著實是相當不錯了,她到底在煩惱些什麼? 女子細細道來,我才發現她每天上班,下班後沒有什麼嗜好興趣,下班後長時間流連在上網,觀看臉書,和臉友互動中,因為個性比較被動羞怯,也不善於社交生活,下班後也不知道該如何打進同事朋友的社交圈,看到同事圈下班後常常相約出去玩,就心存羨慕。只能在臉書上比較活躍。她從臉書上,從一個個逐漸增加的讚,和朋友留言分享的互動中,得到些許的肯定支持,及快樂,但卻也被設限在這個網路虛擬世界的框架中,頻頻看到不同的朋友、對象出來曬恩愛、或炫耀每天吃了什麼大餐,去了哪邊旅遊,出國了幾次,穿得美美美的,無非是想讓別人知道自己過得有多好。長久下來給個案帶來極大的壓力,好像自己總是過得平淡,總是怎麼過都沒有別人過得好。原本是帶給她情緒支持及紓壓療癒的社群網路,現在反而成為她比較不完的心頭恨及情緒困擾的源頭。也造成女子她常常和先生抱怨的導火線。先生及治療師也不止一次的勸導她,他們只是每次都把光鮮亮麗的一面展露出來,現實狀況才不是這個樣,你看到的月領22K的人還能去看電影,吃大餐、出國,買名牌包,用IPHONE 7¸出國血拚,這些有時只是他們敢消費、甚至分期付款或貸款來消費的。但是女子怎麼勸說都聽不進去,完美主義及愛比較的爭勝情緒屢屢困擾她的週末休閒生活。

 

    以上事例是網路先進科技所帶來的影響,先進方便性帶來的速度、便利、時尚,潮流,有一項研究指出:長時間使用社群軟體讓人更覺寂寞、被孤立,經常使用社群軟體的「臉書世代」年輕人,亦即所謂的「千禧世代」雖然擁有更多的虛擬社交圈,但其實比上個世代的人更加孤單寂寞。在和社群媒體暴露的吃好的,穿好的,曬恩愛的比較下,這世代年輕人,越來越不快樂。

    英國「每日電訊報」(Daily Telegraph)報導,英國「全國建築商協會」(Nationwide Building Society)執行的調查顯示,「千禧世代」年輕人有89%表示自己為寂寞所苦,但55歲以上族群只有70%有如此感受。

 

    調查指出,年齡介於1834歲的「千禧世代」,比上一代擁有更多的「網路朋友」。他們「網路朋友」的比例,比「現實生活朋友」多出6倍以上。

同時,另一份發表於「美國預防醫學期刊」(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)的報告也指出,花費太多時間瀏覽推特、SnapchatRedditTumblr等社群媒體的年輕人,感覺自己被社會孤立的機率愈高。「可能引發妒忌情緒,曲解他人擁有較幸福且成功的人生」。

 

    研究執筆人米勒博士(Dr Elizabeth Miller)解釋:「我們還不清楚使用社群媒體和感覺社會孤立這兩者出現的先後順序」。米勒說:「有可能是他們在現實社會被孤立,讓年輕人轉而使用社群軟體,或是使用社群軟體的時間增加,使人感覺被真實世界孤立,也可能兩者同時存在。就算是人們先感覺到被社會孤立,花時間上網似乎也無法減少這種被孤立的感覺」。

    研究人員發現,每天使用社群軟體超過2小時的受試者,覺得自己被社會孤立的機率是每天瀏覽不到半小時者的兩倍。

 

    除了長時間使用社群網站交友之人,更有孤獨感之外,研究還顯示這些人因為寂寞,更容易相信網路上結交的陌生人,也因此更易成為網路詐騙受害者。有36%自覺寂寞的受訪者承認,他們曾被網路詐騙。

 

     由此可知,年輕人需多培養興趣,並多參與社交活動,如同暢銷書「被討厭的勇氣」作者所言「良好的人際關係,是幸福感的來源」記得,網路上的朋友都是「虛擬」的,珍惜現實生活的真實關係,才能讓你活得更快樂。

 

    另外,今年3月大家健康雜誌引用一篇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研究指出:持續透過社群媒體與他人互動,尤其對年輕人而言,容易出現憂鬱情緒!

    該研究發表於20164月《憂鬱和焦慮》期刊,研究對象為1,7871932歲的美國人。受試者於2014年填寫一份問卷,詢問其這一年間使用社交媒體的頻率(包含FacebookInstagramSnapchatTwitterTumblr等美國人常使用之社群媒體),同時以「病患自我報告之結果測量資訊系統憂鬱量表」評估其憂鬱風險及徵兆。結果發現,參與者每週平均使用不同形式的社交媒體頻率為30次,每天約使用61分鐘;超過1/4的參與者呈現高度憂鬱傾向。受試者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與罹患憂鬱症風險成正相關:查看社交媒體頻繁的人,感到憂鬱情緒較不常查看者高出2.7倍,一週中花最多時間於社交媒體上的人,罹患憂鬱症風險則為一般人的1.7倍。

 

    身為照顧普羅大眾的心理健康的諮商心理師,自覺應該將正確的訊息,提供給需要的人,以上是擷取可信媒體的部分報導,但是,也是鼓勵社會大眾,慎思明辨您在網路、推特、Line、臉書所看到的訊息,並盡量別讓它誤導了您的人生,及重要的選擇。尤其是有家庭的夫妻,更是別讓長期沉迷於網路虛擬世界,中斷了您與摯愛的家人、孩子、青少年/青少女,了解、溝通的機會,否則,關係及影響力一旦失去了,就為時已晚。建議使用社群媒體時,應當分享與分擔朋友的生活起伏,切勿只是羨慕他人生活,好景、美食、逗趣外,也能看見友人的需求與脆弱面,並給予同理、支持。若朋友於社群媒體上經常出現負面情緒發言、上線頻率改變,或是突然消失於社群,則須回歸現實生活,透過面對面的互動,釋出問候與關懷。此外,不善交際者因對現實人際互動較為敏感,隱身於網路可以降低與他人面對面互動的壓力,因而於社群媒體上更加活躍。若過度沉迷於社群媒體且無其他生活重心,容易僅注意到他人過度美化的生活表象,及過於在意網路上他人的評論與按讚數,當出現頭痛、睡不好、心悸胸悶、易怒、沒耐心、減少與他人互動、對原本喜好事物失去興趣等症狀,可能代表過度依賴社群媒體,親友需提高警覺。

     如果,社群媒體(social media) 已經造成你的心理困擾,或是影響到睡眠,造成睡眠障礙,或是心律不整現象,歡迎來和心理師、身心科醫師求助,不要害怕求助,會改善的,呂佳珍心理治療師關心您!

從心理師的眼光看社群網路對心理健康的影響

從心理師的眼光看社群網路對心理健康的影響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呂佳珍心理治療師 的頭像
    呂佳珍心理治療師

    Ms. Janet Lu呂佳珍心理師部落格

    呂佳珍心理治療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