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改善寶寶的分離焦慮? 讓孩子獨立,快樂上學去
杏語心靈診所 治療師 呂佳珍
兩歲半的小寶要上學了,請育嬰假滿兩年的媽媽,終於決定要重新回到職場,所以,媽媽耳提面命地千叮嚀萬囑咐小寶:「要乖乖的喔! 去幼兒園要乖乖聽老師的話喔 !」,「可是,媽媽,我不想上學,我想和媽媽在一起,小寶會怕怕,老師會欺負我」一大早急者要出門的媽媽,氣急敗壞的說: 「好了啦!快去,你不乖乖去上學,媽媽就不買ㄅㄨㄅㄨ車給你了喔!趕快去,聽話..」「不要不要,小寶不要上學」「你不乖,媽媽生氣了..罵罵」「哇… …」小寶大哭……。
這是不是很熟悉的場景? 根據心理學家提出的觀點,嬰兒約七到九個月時,嬰兒和主要照顧者會產生「依附關係」也就是與主要照顧者信任與情感連結的關係。這種「依附關係」是用以保護年幼者不受到外在環境侵害,使得小寶寶,在約莫八到十個月會產生對陌生人的焦慮和警界反應。就像以下的案例。
八個月大的慈慈,活潑聰明可愛,周末夜晚爸爸媽媽想要一起去吃飯看電影,把慈慈放在外婆家,去的時候,爸爸和媽媽還特地在外婆家陪了半小時, 看慈慈還是開開心心沒什麼異狀,只有剛來的時候東張西望地看了一下環境,小小人兒還真會觀察四周,牆壁和久居家中好像不大相同,看看媽媽,爸爸還在,露出安心平靜的表情,爸爸看情勢大好,就躡手躡腳拉著媽媽的手,溜出門去了。結果,在餐廳和媽媽一起用餐,才用餐一半,就接到外婆打來的求救電話,說慈慈已經哭了一個小時了,怎麼哄都沒用,一直哭個不停,爸爸只好和媽媽飯也沒吃完,就趕緊趕回家接慈慈了,回到外婆家,哭的嘶聲力竭的慈慈一看見媽媽就不哭了。
這就是典型分離焦慮的案例。八個月大的慈慈在第七個月和媽媽建立了堅定的依附關係。去到外婆家,外婆家成為一個全然陌生的情境,一開始觀察力敏銳地慈慈,還觀察了好一會兒,等到媽媽完全不見了,小小人兒才發現自己身處完全陌生環境,就開始大哭大鬧起來。
孩童分離焦慮是從和母親或主要照顧者分離,開始要邁向獨立,又害怕獨立探索的一種糾結的心情。當孩童逐漸獨時,父母鼓勵支持並參與孩童邁向獨立的過程,孩童會從中得到極大的愉悅感;相反的,如果父母對於孩子的追求獨立很難支持孩子獨立,孩子容易留下罪咎感。例如:曾經有個案,因為他媽媽一直不願他獨立,小到選系大到交女友,媽媽的意見都很多;到了適婚年齡,交了幾個女友,卻對關係沒有安全感,永遠無法給承諾,因一直孤家寡人。
讓孩子獨立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,掌握以下幾個方向,孩子就會日漸成熟、逐步獨立:
一、 對於兩歲半到三歲的孩子,需要更換照顧者,會經歷到分離焦慮,這時候我們可以這麼做:
1. 和幼兒做簡單的約定。對寶寶說:「小寶,你已經長大了喔,要和哥哥一樣去上學,每當學校的時鐘,長針走到12,短針走到6時,媽媽就會接妳回家! 媽媽要去上班,才能買很多東西給小寶喔!」
2. 讓孩子攜帶鍾愛的玩具、安撫被巾及媽媽的照片等安撫物到新環境,讓孩子想家、想媽媽時可以拿出來看,增加安全感。
3. 彈性調整接送時間,讓幼兒逐漸適應環境。例如:剛進幼兒園前兩週,媽媽可以比平時早一點去接寶寶,隨著孩子對環境的適應,再逐漸延後去接時間。
4. 寶寶表達想媽媽的情緒時,不要斥責他,可以說:「寶寶很想媽媽,媽媽也很想念寶寶喔! 寶寶在幼兒園玩玩具好開心喔
!」這樣肯定並接納其感受的同理,會讓孩子更容易邁向獨立。
二、對於較小嬰兒離開母親,則可以用以下方式處理更換照顧者時的分離焦慮:
1. 常帶她去新照顧者家走動,使她熟悉環境,並讓她和對方多相處。
2. 為了安撫寶寶的情緒,可以放幾件媽媽的衣服、母奶、寶寶習慣用的小被被,及常用的安撫奶嘴在身邊,寶寶聞到母親的氣味會覺得很安心。
最後爸爸媽媽要注意什麼事絕對不能做?孩子哭泣時,千萬別大聲斥責他,以免造成他重複學習分離的課題,或對獨立產生不可磨滅的負向感受;還有不要在幼兒面前批評新的照顧者,這會破壞幼兒的信任感。如此,孩子可以放心的獨立並探索世界,爸媽也可以放手樂見孩子邁向長大成熟。
(轉載自萬海航運慈善基金會 停泊棧 Dec, 2015 第51期雙月刊 文呂佳珍)
留言列表